类别: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4-03-01 20:52:13 浏览: 次
betway体育近日,智能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Unitree宣布完成近10亿元B2轮融资。宇树科技Unitree表示,资金将主要用于产品研发,业务拓展以及团队搭建等方面。1 月 16 日,马斯克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段特斯拉研究的“擎天柱(Optimus)”人形机器人自己叠衬衫的视频。谷歌DeepMind团队和斯坦福大学华人团队等合作研发的能炒菜、做家务、帮人剃胡须的通用机器人Mobile ALOHA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刷屏。1月18日,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宣布与汽车巨头宝马达成协议,正式将人形机器人引入宝马的汽车制造工厂,逐步在未来12-24个月内整合到车身车间、钣金和仓库等制造流程中。
《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指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今年,人形机器人能否开拓更多的应用市场,实现量产?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形机器人攻关团队研制的谱系化人形机器人Q系列日前在北京首次集体亮相。图为1月31日,人形机器人攻关团队科研人员在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调试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2023年以来,基于视觉-语言的大模型嵌入机器人本体,为加速思考和执行突破,推动机器人迈向智能化带来了诸多新的可能。
广发证券指出,2023年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破晓时刻”。生成式AI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人形机器人的进化。
按照特斯拉CEO马斯克的预测,在未来,假设人形机器人与人口比例为2:1,人形机器人需求量有望达到100亿-200亿台,人类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甚至会远远超过汽车。
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的预测,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从2023年的18亿美元增长到2028年的138亿美元,其复合年增长率可达50.2%。高盛的分析指出,未来10-1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至少达60亿美元,最理想情况下,预计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有望达1540亿美元。多位专家认为,2024年是人形机器人从样机阶段走向批量化生产和应用落地的关键期。
相比四足机器人、机械臂等传统机器人设备,人形机器人有着更强的通用性。一台人形机器人可以替代多种单一功能设备,也可以应用在多种生产生活场景中。
机器人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图为2月19日,宁德思客琦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安装调试机器人自动化设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
对于应用场景,开普勒探索机器人首席执行官胡德波认为,最可能先落地的场景主要集中在简单重复的、相对可控的任务上,包括工业制造场景、仓储物流场景以及一些危险性的场景等。
傅利叶智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顾捷认为,未来,人形机器人可能会像汽车、手机一样,变成新一代的终端,普及到养老陪护、康复科研等众多场景中。
“优必选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道路上打造我们自己的全栈式技术,这些全栈式技术可以降维在不同领域。”优必选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剑曾表示,“人形机器人是未来一个巨大的黄金赛道,未来一定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终端。”
人形机器人涉及机械、电子、软件、控制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其中各种技术的协调与整合是一大难点。目前,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还需要面临很多在运动控制、视觉感知、人机交互等方面的技术难题。智能化程度和成本已经成为人形机器人发展应用的两大关键因素。
中泰证券研报相关数据显示,人形机器人BOM(物料)成本以远期20万单价测算,执行系统BOM占比最高,约53.2%,感知系统占7.3%,其他芯片、电池等部件合计占比39.5%。执行系统分为直线、旋转执行器和灵巧手,滚珠丝杆、减速器分别是直线和旋转执行器的核心部件。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总价值量每台约10万元,其中力、视觉等传感器单机总价值量为2.3万元,滚动、滑动轴承对应单机总价值量分别为4200-9600元、750-1500元,无框电机为4.2万元,滚珠丝杠为2.1万元。
目前市场主流人形机器人高达上百万美元,特斯拉车端国产供应链(传感器、电机、减速器等)复制后成本下降明显,特斯拉官方称其人形机器人商业量产后售价仅2万美元(约为Atlas成本的1%)。
纵观国内,科大讯飞、小鹏汽车、傅利叶智能、智元机器人等多家国内企业也发布了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从区域来看,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英表示,我国机器人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上市企业重点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人形机器人的需求量有望超过智能汽车。
不过,人形机器人要真正走向市场,仍须不断完善电机、驱动器等硬件设备,并克服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等问题。
相关专家认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仍处于技术探索和发展的早期阶段,市场参与者较有限,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高工机器人(GGII)预计2024年制造人形机器人的企业将超过百家,但截至目前,大多数人形机器人产品仍处于研发阶段,尚未真正进入商业化领域。
今年,人形机器人成了新的产业热点,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该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日前,工信部、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做强未来高端装备。突破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下一代大飞机、绿色智能船舶、无人船艇等高端装备产品。
2023年10月,工信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对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目标。根据该意见,到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将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布局中,机器人已被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列为重点发展项目,相关政策正密集铺开。尽管具体目标、落实细节等各有不同,但上述这些地区均将“人形”视作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2023年11月2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在北京经开区机器人创新产业园正式注册,标志着国内首家省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成立。相关信息显示,该创新中心将开展通用人形机器人本体原型、人形机器人通用大模型等5项重点任务攻关。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占据了从理论技术到产品研发、再到落地应用的全链条优势。2023年7月,北京市发布《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将大幅提升,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万人机器人拥有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上海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提出构建通用大模型,面向垂直领域发展产业生态,建设国际算法创新基地,加快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
深圳提出开展通用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实施核心技术攻关载体扶持计划,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5家以上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加快组建广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
在相关政策与产业需求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培育期,其产业链上下游将加速布局,难题也将一步步被解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